本文目录:
姜夔暗香赏析
最佳答案:
下面从创作背景、意象、情感等角度,为你赏析姜夔的《暗香》。
# 《暗香》赏析
《暗香?旧时月色》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自度曲,以咏梅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恨和怀人念远之情。
绍熙二年(1191 年)冬,姜夔冒雪拜访范成大,在石湖居住月余。期间,范成大要求姜夔创作新曲,于是他写下《暗香》《疏影》。范成大对这两首词喜爱有加,让乐工歌妓练习演唱,因其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便命名为《暗香》《疏影》 。
上片开篇“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借月色、梅花勾起往昔回忆。“旧时”一词,含今昔对比,尽显“月依旧,人已非”之感。“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描绘出月下梅边,笛声悠扬,与佳人共折梅花的美好画面,以美人衬梅花,更添梅花韵味。“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由回忆转入现实,词人以何逊自比,感慨时光流逝,才情不再。“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写眼前梅花,以竹衬梅,用“香冷”这一移觉手法,道出梅香特点,暗含对玉人的思念。
下片“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描绘江南冬夜寂静,欲折梅寄相思,却因路远雪阻无法实现,尽显惆怅。“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词人对花伤怀,与梅花一同思念玉人。“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回忆当年与情人雪中赏梅,“压”字既写花多雪大,也暗示心情沉重。“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回到现实,见梅花凋零,感叹不知何时能再赏梅,也不知何时能与故人重逢,意味深长。
全词将咏梅与怀人紧密结合,在时空转换中,展现出词人复杂情感。意境清幽冷隽,语言精美,用典自然,不愧是咏梅佳作。
如果你还想对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欢迎随时告诉我。
姜夔《暗香》的意思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
枝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江湖游士,“清客”。早年随
父宦居湖北汉阳,青年少年时代在汉阳渡过。以后浪迹湖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他
在南宋时,名气特别大,30岁时,在湖州结识老诗人萧德藻,萧把自己兄弟的女儿嫁给了
姜夔。姜夔因此居住在湖州变山白石洞,后来接识了大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很欣赏姜夔的
诗词,并寄以希望,后经杨万里举荐,认识了范成大,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姜夔身无
官职,以诗词游说于士大夫中。在汉阳时他依靠他姐姐,在苏州时依靠范成大,在杭州时
依靠张监。他的个性和生活特点最符合清客特点,范成大曾说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
雅士”。姜夔无论是诗、词都好,且精通音乐,他向朝庭献了大量音乐方面的文献资料,
如《大乐仪》。姜夔的词集中在《白石道人歌曲》,其中有80余篇留传下来。他的词在南
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
章氏最为杰出”。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姜夔词的主要特点是: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南宋张炎在《词源》称“
词要清空,不要自视,..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首《暗香》便是一个
有力的佐证。
词上片写月中赏梅。
词人从回忆往日赏梅开头,凭空升出一番意绪,时间、意象重叠。“月色”,着重色调与
氛围的感受。从声音上看,“月色”是入声字,发音轻涩,幽约,这种轻约的声音在月光
的冷色调里就能造成一种幽冷的范围(古诗中“月色”几乎都有一种冷的意味)。“月色
”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了的,更有意蕴,更幽冷,且多了一层朦胧。“旧时”把
人带入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同时也隐约地含有一种今昔的对比,同时也见出“月色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写月下赏梅,重点写一种意态,用一个“照”字将“月色、
梅、我”构成一个立体境界,使人想起词优雅闲远的意态。“月、梅、笛、人”都不是巧
合,而是词人着意的选择安排,带有词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这种笔法即是一种骚雅
笔法。“吹笛”也只有在月下、梅边,才别有风味。古典诗词中,“月色、吹笛”成为怀
乡怀人的一种典型环境,梅边“吹笛”与赏梅有关,词人在梅花边吹咏梅之曲,梅、月、
笛声和谐统一。“算几番”,“几番”说明月下赏梅吹笛不止一次,可见赏梅吹笛兴趣之
高。“算”有一种对往事的回忆,带有“往事如烟”的感慨。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续写赏梅清兴。前一句是词人一个人,这句是词人与情
人一起赏梅。“玉人”使人联想到皎洁、优雅、轻灵、姣小,玉人与月色相联,意境和谐
。“唤起”见出词人兴趣之高,也有人解释为:笛声引起玉人与词人共赏冬天的清寒,一
般人不会起来,雅情明显。“清寒”与“冷月”构成幽冷的意境。“与”,“共”之义,
清兴之外,还多一种味外味,即韵味和情味。以上五句是回忆当年赏梅雅兴。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由回忆转入现时,以“何逊”自比(何逊也酷爱梅
花)。“而今”照应“旧时”,我渐老了,年轻时咏梅的才情、赏梅的意兴都没有了,对
梅的兴趣减少了,感受迟钝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词人对眼前梅花的感受。以前词人对梅的感受强烈
,而今对梅的花期淡漠了,只有当梅香龚来,才感到梅花开了。“但怪得”表面是惊讶梅
的开放,更深的意思是:而今我老了,梅花何苦送香来,让我生惆怅。梅花的冷香引起诗
人的情思,平静的心骚动起来。“疏花”,梅花疏淡,意态淡雅,梅花快凋落了,词人将
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梅花。“瑶席”指雅洁的卧室,“香冷”,移觉手法,恰好
地道出了梅香的特点,“香与冷”,词人同时感受到,写出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
。“冷”与“清寒”照应,又多一层幽冷意味。“香冷入瑶席”与“唤起玉人,不管清寒
与攀摘”相比,可见,词人不仅仅是老了,关键在于玉人不在,暗含了对玉人的思念。
词下片写雪中赏梅。
“江国正寂寂”。“正寂寂”指环境幽清,“寂寂”连用,强调环境的幽静。“正”字又
见出作者的一种感受,夜间下雪时特有的静,环境的幽静,也写出了词人心境的空寞,梅
花也该开放了。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折一枝梅花寄给情人,表达思念,但雪深无法办到。“叹”
字见出词人的惋惜,无法表达则借酒消愁。
“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词人与梅花都在怀念玉人。“翠樽易泣”,感情脆弱
,“红萼”则更深沉,“翠樽、红萼”,色彩本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中,却构成了一种
冷艳的凄美。
“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插叙当年雪中赏梅的情景,“携手赏梅”更显出
两人情意深浓,情趣高雅。“压”,可解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压住。红妆素裹,雪
压梅花的清影倒映在西湖的碧水之中,清影满湖,“寒碧”与前面呼应,从头到尾都在一
种幽冷的环境之中。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从插叙中转入现时,“片片”连用,突出一种凋零感以及
词人对梅落过程的关注、关情。“也”带有词人轻轻地叹息。“几时见得”——“梅落了
,我几时能再见”;“梅花尽了,玉人不在身边,我何时能见到她呢?”两种意思交融在
一起。“又”与“算几番”相联见出时间过得久,词人思念之深。
姜夔的这首词,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的月中赏
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比,以人衬花,人
花两见。咏物但不粘着咏物,若即若离,取神离形,形虽略,精神亦出,“清空中”有意
趣,使物性、人情同境并生。
姜夔把以前雅俗共赏的词变为纯粹文人吟唱的词,由诗人自然抒写的词逐渐变成词匠着意
雕琢的词,这是词风转变的开始,是姜夔在词坛上的重要贡献。姜夔在词史上还有一个重
大贡献,那就是他保存了17首乐谱,在音乐史上地位重大。
暗香 姜夔 译文
暗香[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