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送别赏析
最佳答案:
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 时间与地点:前两句“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地点在长安青门。
- 离别情绪:通过“青青”一词,不仅描绘了杨柳的颜色,也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因为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一见杨柳便让人想到离别。
- 攀折之苦:后两句“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通过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的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诗人自己折或未折杨柳,内心的悲楚都已无以复加。
李叔同的《送别》
- 离别场景:歌词第一部分刻画即将离别的场景,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出孤寂的景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爱和对离别的感伤、无奈。
- 内心感受:第二部分着重描述送别时的内心感受,“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意味着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与其黯然神伤,不如把酒言欢,彼此善自珍重。
- 情感体验:歌词清流如水,感情洁白如云,曲调委婉细腻,诉说着离愁别绪,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喜爱,20世纪70年代成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再度广泛传唱。
何逊的《相送》
- 孤独惆怅:开头两句“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写诗人临别时长期为异乡客的惆怅孤独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无限惜别之情。
- 实景与象征:第三、四两句“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与诗人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契合;狂风巨浪、暴雨将临,象征着旅途中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与严峻考验。
- 以景作结:该诗以景作结,景中寓情,物我融一,耐人寻味。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意蕴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托物寓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是托物寓情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变成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以及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 即景生情:该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岑参的《送别》
- 送别场景: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
- 比喻手法: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烟喻杨叶,对仗工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
- 送别方式: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明确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 惜别之情: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寄惜别之情于明月,随君前行,想象着友人的路途,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回味无穷。
无名氏的《送别》
- 恋恋不舍:诗中借柳抒发恋恋不舍的心境,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 春归人未归:末两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
送别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送别》 李白 鉴赏
翻译此诗不难,下面更多的是意译,参考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压在树丛上的积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PS:我这里想说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诗题是《送杨子》,由于,李白的诗逸散很多,后人在总结的时候难免谬误,错把其他唐人的诗作混入。稍微知道点的人都知道用梨花来比喻雪诗岑嘉州的首创,也是他的诗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只有他把边塞的雄浑写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笔者的观点。笔者也是有依据的,前人也都对此诗进行过考据,一致认为这是岑嘉州的作品。这里我引一下其它人的观点。南宋的严羽就在其作品《沧浪诗话》中写道: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乃岑参之诗误人,太白塞上曲“肇马新夸紫玉鞍”者,乃王昌龄之诗,亦误入。昌龄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今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孙琴安在《五律诗精评》中也写道:余谓盛唐诸家五律中,岑参句法与李自最为相近,如“斗酒城边,垆头醉不眠。”、“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布上柳枝黄,炉头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许学夷以为诗有“句不能点”者,终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为得之,杜甫、王维则其次也。中、晚之际,则推张籍,韩娜次之,此外蔑矣。笔者对李白的诗也是相当喜爱,不过学术的考据也是必要的,把别人的诗安在诗仙身上,估计诗仙天上有知也不会答应,岑嘉州也不会答应。有什么问题楼主可以找我继续探讨,鄙视随便回答问题的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打字好累,楼主给分吧,呵呵。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的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也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右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窨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们。“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李叔同 《送别》解析
是啊,当然了
李叔同与《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上一篇: 安宁中考录取分数线(03/06更新)
- 下一篇: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03/06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