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牧童赏析(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3-06 08:25 16

本文目录:

牧童赏析

 最佳答案:

      吕岩的《牧童》

      - 意境之美:诗中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描绘了一幅开阔、宁静的草原晚景,绿草如茵,笛声悠扬,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牧童生活的自由与惬意。

      - 用字之妙:“铺”字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广阔与平坦,仿佛绿色的地毯铺展开来;“弄”字则将牧童吹笛的情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牧童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 形象刻画:“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牧童朴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他无拘无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牧童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刘驾的《牧童》

      - 情节生动:前两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通过牧童见到客人行礼时山果掉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牧童纯真、可爱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牧童的形象和乡村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

      - 情感真挚:后两句“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交代了牧童白天赶牛回家的原因,表现了牧童对牛的关心和细心,也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朴实与真挚。

      周敦颐的《牧童》

      - 画面优美:“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描绘了牧童在春风吹拂下,带着牛群在山坡上放牧的场景,画面开阔而优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情感赞美:诗中对牧童的自由、快乐生活充满了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纯真的向往,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 寓意深刻:“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不仅描绘了牧童归家的情景,也寓意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愿景。

      栖蟾的《牧童》

      - 自由主题:诗中“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直接展现了牧童与牛在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状态,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 生活情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描绘了牧童从早到晚的生活,充满了歌声与欢笑,体现了其生活的快乐与满足。

      - 语言风格: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韵律谐和,充满了民歌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这些《牧童》诗篇,无论是吕岩的闲适、刘驾的质朴、周敦颐的赞美还是栖蟾的自由,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牧童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纯真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牧童赏析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赏析:此诗描绘了牧童在春雨中荷蓑出林,吹奏芦管,腰间插满蓬蒿箭,不畏猛虎的勇敢形象。诗人通过牧童的形象,表达了不畏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

      2. 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赏析:此诗通过牧童骑牛吹笛的悠闲画面,与长安名利客的忙碌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追逐的批判。

      3. 原文: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赏析:此诗通过牧童放牛的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牧童不得不警告牛群,以免被官府征用。诗人通过牧童的口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 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赏析:此诗与第二首相似,通过牧童骑牛吹笛的画面,与长安名利客的忙碌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追逐的批判。

      5. 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此诗描绘了牧童在黄昏后饱饭归来,不脱蓑衣,躺在草地上看月亮的情景。诗人通过牧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追逐的批判。

      6. 原文: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此诗与第五首相似,通过牧童在黄昏后饱饭归来,不脱蓑衣,躺在草地上看月亮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追逐的批判。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