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诗鉴赏800字
最佳答案:
《春江花月夜》鉴赏
1. 作者介绍
- 张若虚,唐代诗人,以《春江花月夜》闻名于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2.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当时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张若虚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画卷,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并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诗句解析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春江潮水与大海相连,明月随潮水而生的壮阔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辽阔的意境。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写了江天一色、纤尘不染的纯净景象,以及空中那一轮孤月的皎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宁静。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追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认为虽然人生短暂,但人类代代相传,而江月则年年相似,表达了对生命延续和自然永恒的思考。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描绘了落月时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丽景象,同时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 哲理思考: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更深的内涵。
- 语言优美:诗歌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 结构严谨: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
5. 总结
-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哲理思考而广为传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是唐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意义,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人生感慨古诗的鉴赏800字
在唐代赠别诗中,那些缠绵悱恻、伤感留连的作品固然让人动容,但另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以它真诚的情感,坚强的信念,为离别涂上了另一种豪迈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胡乐盛行,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曾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正处于困顿之中,经常四处漂泊,生活贫困。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相聚后,又各自前往他处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以这样理解。而第一首却显得胸襟开阔,写离别时不再流连缠绵,而是激昂慷慨,激励朋友勇敢地去奋斗、去拼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内心的真实感受描绘别离情景,虽不涉及人事,但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仿佛听到了山巅水涯的壮士长啸。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便难免伤损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有北方冬日才有此景象。此处若用尽气力,便无法见下文转折之妙,无法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如此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800字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800字:
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古诗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品味。
古诗词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语言上。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唐诗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从宋词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到元曲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一首诗词都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
古诗词的魅力还表现在它的思想上。这些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以平常的事物表现出不平常的情感。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人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缅怀。
古诗词的魅力更表现在它的艺术上。古诗词以最精炼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情感,以最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最深邃的思想。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诗人以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的美景。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每一篇古诗词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篇古诗词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与思想。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古诗词,用心去感受它们的美,用心去品味它们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真正理解到古诗词的价值。
学习古诗的意义:
1、培养审美情趣: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增强生活的美感。
2、增长人文素养: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品,更是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学习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智慧,提升人的思想品质和审美修养。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从而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4、丰富精神生活:古诗词中蕴含着人类的情感和经验,这些情感和经验可以让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启示。
求一篇古诗的鉴赏,不少于800字,用于摘抄
别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