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燕子矶口占古诗(03/09更新)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3-09 22:30 18

燕子矶口占古诗

燕子矶口占古诗

 最佳答案:

      作品原文

      - 《燕子矶口占》

      -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燕子矶:位于江苏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长江边,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地势险要。口占,指即兴作诗,不打草稿。

      - 面母:面见母亲。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古代以八寸为咫。

      - 白话译文

      - 回到家门不见母亲的面,咫尺之地好像隔着千里。

      - 燕子矶头掉下伤心的泪,点点滴滴都沉入了江底。

      创作背景

      - 明弘光元年(1645年),崇祯自缢身死后,弘光帝即位,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这时清军南侵,史可法在江北率师抵御。适逢驻扎在长江中游的明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由,进攻南京。史可法奉命入援,渡江至燕子矶,而良玉军已败退。当时扬州军情有燃眉之急,关系到王朝的命运,于是他又率军回江北抗清,而没能回南京见上母亲一面。这首情至文生、口占而成的绝句,便由此而生。

      作品鉴赏

      - 文学赏析

      -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诗句感情十分复杂,既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对自己不能尽人子之道的内疚,又可以感到他以国事为重的责任感及“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心情。较之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剧色彩。正是沧海横流,方见英雄之本色。

      -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二句似直接就“来家不面母”一事而发,其实内涵要深得多。作者忧心如焚,他远不止是对不能探母的痛心,而是对整个国家大局的忧愤。南明危在旦夕,外患内忧。盖弘光政权成立后,权奸马士英执政,与东林党人斗争剧烈,而左良玉又从旁发难,造成“窝里斗”的一团糟局面。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怎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在十万火急之中,居然还奉命“勤王”,形同釜底抽薪。这样不争气的局面,不得不一洒清泪。这就像《红楼梦》七十回中,探春在大观园发生“内乱”时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罢,“不觉流下泪来”。史可法“矶头洒清泪”,不是忧惧清军强大,而是为外敌当前,内部离心的状况感到悲愤。而这种悲愤未易言之,只能借向母亲临风谢罪的由头,而尽情宣泄了。

      - “滴滴沉江底”,写泪洒清江,千古至文。泪水之所以能沉到江底,只有是铜人铅泪。这就写出了他感情的分量不轻,形象地表现了他忧国的沉痛深至。“滴滴”、“沉底”四个舌齿音(其中有三个为“双音”字),更在音情上加以烘托,效果绝佳。无论就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这首诗都算得上明代五绝的一颗明珠。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史可法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挣扎,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