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赏析
最佳答案:
创作背景
文章创作于三一八惨案之后,当时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主题思想
- 抨击现实:文章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青年学生发动爱国义举反遭当局的屠杀,并被当局污蔑为“暴徒”,这一惨剧却并没有在北京城内引起波澜,“街道依旧太平”“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几个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种现实让鲁迅不得不提笔诅咒,宣泄不满。
- 歌颂勇毅:鲁迅通过这篇文章,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表达了对牺牲学生的钦敬和悼念之情。
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缘起:文章首先讲述写作的缘起,即参加刘和珍的追悼会以及程君的请求,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 烈士事迹:进而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 请愿事件的意义:最后探讨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全文运用了比喻、讽刺、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警句迭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抒情与说理结合:文章将抒情与说理相结合,既有对烈士的深切哀悼,也有对反动当局的猛烈批判,同时表现了对群众请愿活动的理性思考。
- 以小见大:鲁迅以刘和珍个体生命的流逝作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通过典型化手法,以小见大,以少见多,展现了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记念刘和珍君》不仅是鲁迅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作,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被收入多种语文教材,成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课文。
- 上一篇: 四世同堂英文(03/28更新)
- 下一篇: 郑州中原区西悦城第二小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