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营养协会观后感(听二泉映月有感)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4-02 23:07 2

本文目录:

营养协会观后感

 最佳答案:

      我将从营养知识科普、健康饮食理念、营养对生活的影响等角度,为你呈现对营养协会的感悟,希望能引发你对自身健康的思考。

      # 营养协会观后感

      近期参加了营养协会的相关活动,收获颇丰,对营养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活动中,专业的营养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蛋白质是身体的基石,构建和修复组织;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为日常活动供能;脂肪不仅储能,还对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意义重大。维生素和矿物质虽需求量少,却在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不可或缺。例如,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钙摄入不足影响骨骼健康。这些知识让我明白,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营养协会还强调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倡导食物多样化,每天应摄入谷类、蔬菜、水果、奶类、豆类等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要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吃高油高盐的外卖,长期如此,身体会不堪重负。我自己以前也常因图方便吃外卖,了解这些后,决心改变饮食习惯,多自己做饭,选择健康食材。

      协会组织的案例分享环节也令我印象深刻。有位肥胖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配合适量运动,成功减重并改善了身体指标。这让我看到合理营养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也有孩子因挑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在家长学习营养知识,调整饮食后,孩子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营养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营养协会的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我们要重视饮食营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营养,加入追求健康生活的行列。

      对文中提到的某些营养知识想要深入了解,或者想分享自己的饮食健康经历,都可以随时跟我说。

营养协会观后感

杨红樱的资料?

      杨红缨

      杨红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曾做过七年小学教师,现为《青年作家》杂志社副编审。2000年以《女生日记》拉开“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序幕,与其后的《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与坏小子》一起,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中引起巨大反响,该系列迄今热销四十多万册,数度荣登畅销书榜,并成为影视剧、动画片改编热门。

      杨红樱的作品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海峡两岸童话一等奖”等十余个奖项。《女生日记》获得成都市“第五届金芙蓉文学奖”。长篇童话《胖猪笨笨》、《度假村的狗儿猫儿》、《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科学童话《神犬探长》、《再见野骆驼》;短篇童话集《寻找快活林》、《鼹鼠妈妈讲故事》等也受到广大少儿读者的欢迎。

      杨红樱自言平生最大的愿望是——破解童心。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小说的字里行间没有明显的说教,而幽默生动的语言更让读者充分领略到阅读的快感,因为她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在成长的阶段是一步一步走的,如果小时候让他成为小大人,长大了他说自己没有童年,那就太可悲了。因此她说,她不怕别人说她写的东西浅、没水平,她就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喜欢,她就很满足了。她认为,把儿童文学写得轻松、好看,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因为一个人最初阅读的东西能让他感到愉快、轻松,他就会一直读下去。尽管他长大到一定年龄会读一定的书,但在儿童时代开始的时候,你给他看什么样的东西非常重要。这是从她的女儿由看她的书开始爱上阅读而得到的体会。

      对于她的代表作《女生日记》,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教授说:“这不仅是一部以校园和家庭为题材的写给小学生的成长小说,同时也是给家长和教师阅读的一部儿童教育的教科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认为: “杨红樱借《女生日记》,完成了母亲与女儿、作家与读者、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听二泉映月有感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关于此曲的定名,因为时隔久远,并没有个确切的说法,这里摘录两篇文章: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摘抄)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