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
最佳答案:
翻译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年的中秋节,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 艺术特色: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 上一篇: 皓读音是什么(皓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鲁是什么意思(04/09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