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顿效应》,此词条收录于04/23,仅供参考
康普顿效应(英语: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子获得能量引起波长变短。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λ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λu003Eλ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在所著的《X射线与电子》一书中引用了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实验结果,并认为这是康普顿效应最重要的实验基础。1925年,吴有训在《康普顿效应与三次X辐射》一文中,再次证明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 接着,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作了进一步研究。 他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和不变线之间的强度比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关系,由此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
由于康普顿在实验上首次发现此效应,他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对近代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全面地验证了康普顿效应。
- 上一篇: 滨海步行道-位于山东青岛的开放式景点
- 下一篇: 西安物品回收-长安区二手钢结构厂房回收公司